首页 佛教视频 央视大型佛教纪录片《千年菩提路》——终南山

央视大型佛教纪录片《千年菩提路》——终南山

这是第一部讲述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传承和发展的纪录片。那些历史上最经典的佛教圣地、那些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高僧大德、那些穿越千年至今依然震撼着我们的精彩瞬间,在这部纪录片里将一一呈现……

 

终南山:

 

《终南山》解说词

公元445年杏城的盖吴叛乱,引起了古都长安的骚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军前往镇压。在长安一座佛家寺庙中,兵士们怀疑僧侣与盖吴通谋,拓跋焘断然下诏毁佛灭佛,这就是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的第一桩。一时间寺庙遭封,佛像被毁,僧众出逃。

终南山是距离古长安最近的大山。从地理位置上看,现在西安长安区地处秦岭北麓渭河平原的南缘,而终南山茂盛的植被正是这里水源的含氧地和生态的保护屏障。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人称“居天之中,都之南”,因而得名终南山。据说,当年很多落难的出家人都躲到了这座大山中,他们的选择似乎是个天意,因为这里不但是个很好的避难所,更是一个静心修行的好地方。

记者:你是从台湾来的,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

(台湾中台禅寺法师)释见胤:就是来这边寻根,因为整个佛教八宗,有六宗的祖庭都在西安

(长安区护国兴教寺法师)释宽吉:这是我国官版的第一种藏经,称为开宝藏经。宋朝的开宝年间,所以以此为命名。

记者:这个很全吗?

释宽吉:我们是很全的,

(终南山金仙观韩国道士)朴兴玄:这里就是以前很多有名的道士,比如说那边,楼观台有很多有名的道士在这终南山修道,所以我也来这很好的地方,而且风景也很漂亮。

这确是一座不同寻常的山脉,听说早年间新罗人金可记,还真的在这里修道成仙了呢。为了验证这一切,我们特请金仙观的贾慧法道长带我们一起上玄都坛看看。

(终南山金仙观道长)贾慧法:金可记就在这个地方升天的。据资料上查找,当时他在升天的时候,天空出了很多彩虹,有上万人都看着他,升天了。

据《太平广记》记载,公元九世纪中叶,有个新罗人叫金可记,留学来到长安,他不愿意入世做官,就隐居在终南山的子午谷中修炼道法,受道教先祖钟离权的指点,修成了内丹术,并回国传播道法,成为韩国传播道教第一人,之后金可记又回到终南山,公元858年的 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当众在终南山金仙观的玄都坛,升天成仙了,因此金仙观也称为韩国道教祖庭。现在金仙观已经修缮了庙宇,万象更新,看上去金碧辉煌。我们试图弄清事情的真相,就向玄都台下看去,难道这神坛的下面会有什么秘室机关。

记者:去年是谁来到这儿考古?

(终南山金仙观道长)贾慧法:西北大学一个教授,还有山西省社科院的一个教授,还有历史博物馆一个教授,全都是专门搞考古研究的。

记者:挖多宽?有一米?两米?

贾慧法:一米多不到两米,然后就是底下里面有个四方块,方块全是小方砖。不知道那个是干嘛用的。

记者:那就是里面还是有一个人工痕迹的东西吧,他就是根据这个土层下去。

贾慧法:土层下去,他一层一层、一点一点,整天一点一点地弄。

记者:然后看是哪个年代,那最后他断定是哪个年代?

贾慧法:汉代,是汉代的,比汉还要早一点,就这个坛比汉还要早就形成了。

听说,位于终南山中的玄都坛坛顶,正好和汉长安城的中轴线在同一子午线上,这就更让神坛多少有点可以跟王宫相提并论了。古都长安人杰地灵,历代的风水大师都把这里看作是建都立业的风水宝地。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十世纪左右,古长安一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后有十三个朝代或政权在这里设立都城,统治天下。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一直被人们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写的《桃花源记》曾让世人对隐士的生活羡慕不已,那句“采桔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为了千古隐士生活的绝唱。那种高雅、洒脱和自由的境界,无不令人心驰神往,那么终南山在人们心目中究竟是个什么地位呢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终南山,首先从它的地理位置来讲,它刚好位于中国的中部。我们看看中国的地图,看看这个地图的最中间,你会发现有个山,这个山就是终南山了,那么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隐士修道的一个地方,而且历史上终南山出的隐士,不但数量是最多的,而且是成就最高的。终南山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类型是齐全的,而且这些类型啊,都代表了整个东方文化最典型的那些类型,这个是不得了的,因为它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的一个象征。

(终南山净业寺法师)释本如:终南山是秦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秦岭它位置于我们中国版图的中央,你这看的是秦岭了,北面流下来的是黄河,那边流下去是长江,所以你登到上面看,这边是黄河水系,那边是长江水系,西遥昆仑,东至大海,是中国山脉的脊梁,那么中国的文化呢,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很重要的,特别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来源,跟这个母亲河啊,父亲河是很有关系的,但这个终南山呢,正好横亘在它们中间,所以呢,我们古代读很多东西呢,都是从这儿出来的。文化,特别是中国周、秦、汉、唐,这些比较灿烂的帝国都建都在陕西这个地方。

美国人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一书中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得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

比尔·波特的描述再一次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那些不愿意被人知道的隐士身上。终南山中真的隐藏着中国当代隐士吗?他们是些什么人?为什么要离开纷繁的世界,与山为伍呢?

记者:野猪从什么地方下来呀

(终南山极乐庵)释常妙:从山上边,晚上就下来

记者:到院子里来吗

释常妙:晚上下来,到处都在这儿吃东西,吃玉米、吃红苕

(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田宏刚:我一直是这样看待,就是真正的隐士啊,应该是像老子这样,最后连踪迹都不知道了。你想现在住的大部分被称为隐士的,其实都是我们佛道教的修行人。这些人其实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老死山林,在那儿真正地去隐去。他们可能还会有出山的那种可能性。大部分人都在这里阶段性的这种修行。我们佛教称之为住山,尤其是禅宗有一句话叫“不破本参,不住山”,那么就是说他破了本参,也就是见了本来面目,开悟的人,这样才有资格去住山,这样才能在山里边能保任自己的圣胎,你这要是还没有开悟住山话,障碍会比较大。

杨信道道长是一位从山东来的道士,虽然他这身武功不是在这里学的,但他对道的理解似乎是从这里开始的,当我们问他,是不是这山中的隐士时,他说,这座大山带给他的是修身养性。

记者:您觉着这座大山带给你些什么,

(终南山太兴山斗姆宫道长)杨信道:这座大山,带给我的是修炼界的一座仙山宝地,古真大德的修丹之道,是不是我们可以学到得到呢,所以我在这山上苦修近十年有余,证得金丹之道,而从益寿延年方面,按照通俗一点的话说,已经是十六年没吃过药了。

据《名山游访记》的作者高鹤年说:唯观天下修道,当属终南为冠。

历史上在终南山中到底出过多少高人隐士,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出自终南山有成就的人可是比比皆是。听老人们说,长安县自古就曾经出过六十多位宰相,虽然他们不都是出自终南山,但他们受终南山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白塔寺院子中的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可能是最好的见证,因为它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早年间,在终南山有个叫虚云的老和尚,曾在长安城卧龙寺随慈禧太后度假,做了一场息灾大法会,之后他便成了当时的红人。大家都说他是活菩萨,拜访的人、请他做事的人络绎不绝。老和尚为避尘嚣,就到嘉午台后山的狮子岩找了一个清静的地方,搭起茅棚,潜心修行。最终他活了一百二十岁。

有人想出世,可有人就想入世,据说唐朝有个叫卢藏用的人,他一心就想做官,却又不想通过一般的朝廷应试方式。他听说皇帝经常来到终南山敬香拜佛,于是就在山中做起了隐士。终于有一天,他得到皇帝的赏识,做了朝廷尚书右丞相,于是成语“终南捷径”就这样传开了。

就在我们去嘉午台的路上,一个临时借宿在凉水泉寺的出家人似乎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记者:昨天收到了什么?

(借宿在凉水泉寺的)出家人:就是宇航员不是返回了吗,前天是他在天上在太空里面挥国旗,我听了一天,一直把它听完。

记者:这个地方信号还可以哈。

出家人:好象是中央台转播的。

记者:那你在这里修行,你还能听到外边的声音是吧。

出家人:因为什么事情都要关心,出家人修行的话,跟社会不能脱离。要度众生的话,如果跟众生脱离了,你怎么度众生,对不对?你像古代的那些修行人,高僧大德,他也是跟国家,包括在皇宫里面跟皇帝,他们的关系都是很好的,也没有说跟那个社会脱离嘛,你要是跟社会脱离,怎么度众生,宗教它是为社会服务的。

有人说,终南山是隐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大山,它有着某种精神的召唤,也许正是这种呼唤吸引了无数的人们,为之锲而不舍的忘我修行。他们的生活并不像人们看到那样悠闲自在,因为修道是一件艰苦困难的事,是需要长期坚守的。

净业寺的释圆德法师,是一位武功高强的大师,当我们和他谈到生命在于运动的时候,他说:习武的真谛在于习心,只知道追求竞争搏击,并不真的符合上天赋予我们的生命意义。中国武术的健身文化,就是要人真正感悟到自然的法则,更好的发挥每个人自身小宇宙的所有价值,回归自然是万物的法则。当你了解了这一切,你就是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对待生老病死了。

终南山净业寺本如法师,有个弟子叫释天慧,2002年他到过广东云门寺,那里是中国禅宗云门宗的祖庭。两年后,他又到五台山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周游了全国各大丛林参学,最终回到了终南山,并在山中搭了一个茅棚,一住就是三年。现在他回来帮师父的忙,对山里的生活他感触很多。

(终南山净业寺法师)释天慧:我们可以面对的是大山,第一个是宁静,第二个就是说外界的这些信息不容易传递给我们,所以相对能保持内心的一种宁静跟平静。不过呢,也有一个最大的,难“度”的,一般人很难度过的问题,就是寂寞跟孤独。真正面对长期呆下去,没有任何人跟你讲话,而你一个人在这一个山里与山林为伍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是非常的渺小,非常的孤独,甚至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的时候,你自己会觉得心里面很无奈,这个时候都是通过磨炼我们的心智。

据天慧说从净业寺到他住得山谷茅棚有七里。那里没有人,只有原始森林,野猪、狼和狗熊什么的。几乎十几天,二十多天不见人。尤其是在冬天,有时候一两个月都看不着人。平时天气好的时候,偶尔会有一帮户外登山者从树林中经过。他说因为住茅棚,在修行参悟的情况下,一天的运动量很少,几天每天就是持咒、打坐、还有诵经,所以运动量少,机能消耗也就少了,一天不需要太多的食物,他平时的生活用品都是从寺庙里拿过去的,或者别的师父给捎过去,自己就是种点小菜,像菠菜、小白菜、萝卜、土豆、生菜、还有西红柿、玉米什么的。

(终南山净业寺法师)释天慧: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内心的快乐,一种宁静感。当你觉得整个山林跟你融为一体的时候,你认为所有的鸟叫也好,甚至听到一点蝉声也罢,这个时候是内心无限的喜悦,这也就是说,在佛教里面说的禅,得禅定中的一种法喜,法喜胜过世间一切喜乐。

有人说终南山就像是一本天书,博大精深,当你打开它就有读不完的秘密,当年老子曾在终南山的楼观台,给后人留下了充满智慧和哲理的《道德经》。那种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人们。

当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终南山后,这里又成了中国佛教六大宗派的祖庭,但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是怎么回事?他们又是谁呢?

记者:唐武宗灭佛是怎么一回事呀

(长安区香积寺住持)释本昌:唐武宗他本身信奉的就是道教……

据本昌法师讲,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的最大打击就是“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

三武主要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而一宗指的就是后周世宗。

虽然终南山被人们称为终南法乳,但过去宗教和信仰的兴衰都离不开统治者的好恶,法师们往往是要看环境而生存的。几次灭佛运动虽然给佛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终南山还是保护了佛学文化。本昌法师说,因为世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研究高深的佛法,也许正是净土宗的一声“阿弥陀佛”,让普通百姓和帝王将相一样了,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佛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要说让世人真正认识佛教,就还得提起唐朝的高僧——唐玄奘。

公元627年,年仅二十五岁的玄奘法师只身一人离开长安。沿着古丝绸之路,开始西天取经的壮举。公元645年,玄奘法师带着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回到了阔别十七年的祖国。在日后的岁月中,他长期居住在长安大慈恩寺里,潜心研究佛教,呕心沥血翻译经文,为后世留下了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的经卷。

这座护国兴教寺,就是唐朝皇帝在玄奘法师去世后,专门为他修的灵古塔而建的。据说当年李世民和玄奘的私交很好,常以玉弟称之,而玄奘专心于佛经,却又不得不应承宫中的事情,这让他既苦恼又无奈。临终前他曾嘱咐后人,将他的陵寝安放在离皇宫远一点的地方。

记者:玄奘这个塔是什么时候建的?

(长安区护国兴教寺监院)释宽池:这个就是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记者:当时建塔就是这个样子?

释宽池:一直是这样。

记者:后来修缮过吗?

释宽池:在历代也经过维修。

记者:那这塔底下的这个地宫,您听说过是个什么样?

释宽池:这个现在大家也没有很多的去想这一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个过去古代建塔,不管它的塔大小,都是有地宫的,那么我们为崇敬法师,为了纪念法师,我们也就不去想它,也就保护好了,这是我们佛教徒的愿望。

难道就没有人真正地见过三藏灵骨吗?听说玄奘的灵骨最初是埋在了长安城中的白鹿原上,后来才迁葬到少陵原畔的。我们找到了兴教寺老方丈——释常明法师,据他说,当年三藏灵骨迁葬时举国瞩目,国家为此停止办公三天,人们云集在三藏的灵前,三藏面容如生,安详而庄严。他说唐僧是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法师的脚步渐渐地远离我们而去,但今天的人们还在沿着他的足迹,去探寻道的真谛。终南山的隐士们豁然发现,他们正在与中国最有教养的人分享茅棚的快乐,为的是寻求一片安静。

听到悠扬的古琴声,我们以为发现了隐士。谁知画家江文湛告诉我们他不是隐士,要是的话,我们就见不到他了。

画家江文湛:人作为主题,创造艺术的时候,你不是臆造的,你不是想怎么创作就怎么创作,你得和大自然有一种融合,在大自然的熏陶下,赐予你的一种智慧。你看到树木啊,看到花草呀,看到山啊,山岩啊,看到大海啊,你会一种澎湃的心态,这就客观自然给你心灵上的一种恩赐吧,使你有着艺术创作的欲望,然后你才能够创作艺术,所以我觉得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的需要。

这次终南山之行,虽然因为雾的原因,没能让我们看到它的全貌,但也许这就是终南山,他像隐士一样不肯露出它的真面貌,但我们至少还是寻访了一些住山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年过花甲,有的甚至就在我们到来之前刚刚仙逝,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始终认为可以通过清修达到大道的本源。

终南山就是这样一个令很多人向往,也令很多人迷茫的地方。

一片柴门,半叶窗,千秋终南万古长。心无欲念成大道,空谷幽兰花正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文化传真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mfojiao.com/269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