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视频 央视大型佛教纪录片《千年菩提路》——东行记

央视大型佛教纪录片《千年菩提路》——东行记

这是第一部讲述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传承和发展的纪录片。那些历史上最经典的佛教圣地、那些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高僧大德、那些穿越千年至今依然震撼着我们的精彩瞬间,在这部纪录片里将一一呈现……

 

东行记(上):

 

《东行记(上)》解说词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少年开始,被西域各国视作珍宝,但是母亲却预言他命运坎坷,将为传法身陷囹圄。天象预言他将入辅中国,两代 国君为他发动战争。他半生沦为囚徒,却建立了历史上最大的佛教译场。他翻译众多佛经,一千六百年来仍流布于世,而这些不及他平生所学的十分之一。

他就是鸠摩罗什。

关于他的出生,早就有许多美好的预言。鸠摩罗什的母亲姬瓦(梵语jīva)是一位美丽聪明的公主。在她的身体上,生有一个红色的痣。人们传说她将生育一位智者,因此西域各国的贵族都希望取她为妻,但姬瓦等待的却不是这些平庸的贵族。于是,有一天当一位来自印度的高僧出现的时候,龟兹的国王知道他将是姬瓦的丈夫。

鸠摩罗炎,来自印度,出身婆罗门,世代国相。为求智慧而出家,他的才学震惊了龟兹的国王。国王强迫鸠摩罗炎娶公主为妻,大概就是天意吧!

当姬瓦怀孕的时候,有一天她突然能讲印度语,国王请来了本国的大罗汉破解其中的原因。大罗汉说,姬瓦腹中的孩子乃是舍利佛的转世。公元343年,鸠摩罗什降生在了西域的龟兹。

罗什降生后,母亲立志出家。六年后,耆婆带着六岁的鸠摩罗什出家修行了。

在那个时代,这里分布着几十个国家,听高僧讲法是贵族们的特权。大型的寺院分布在绿洲之中,国王开凿巨大的洞窟,邀请世界各地的工匠描绘佛经上的故事,但是这个时候的龟兹还不是佛学的中心,所以在罗什八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远行来到了印度北方最著名的佛学中心——罽宾(今克什米尔)。

经过三年的学习,在通晓小乘三藏之后,鸠摩罗什与母亲返回了西域。途中经过沙勒国(今新疆喀什),这里保留着释迦牟尼的佛钵,曾经有一个印度国王用五百匹马都不能移动这件圣物。年少的罗什来到佛钵面前,将佛钵轻松举起。

“我为什么呢将佛钵举动?”念头闪过的一瞬间,佛钵又沉重无比,落在了地上。罗什认为这是让他留在沙勒国的启示。

罗什阅读着各种经典,在一般的僧人看来,外道经典不能沾染,而少年罗什并不在意。在沙勒国里,人们传颂着这位神异少年,国王都要把他视为上宾。终于有一天,一位青年学者来到了罗什身边,他是西域的贵族年轻的王子——须耶利苏摩。

他为罗什解说大乘思想,这是罗什佛法学习中最重要的时刻,生命的方向因此改变。从这一时刻起,鸠摩罗什逐渐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乘学者。光阴荏苒,天才少年逐渐成熟,到了实践和传播大乘思想的时候了。

在返回龟兹的路上,年轻的鸠摩罗什战胜了所有的外道,越是靠近龟兹,他的威望就越高。当回到家乡的时候,鸠摩罗什已经成为西域大乘佛教的领袖。国王出城迎接,鲜花铺满道路,这一天成为龟兹百姓的节日。在鸠摩罗什二十岁的时候,他可以正式出家,受比丘戒律,国王为他修建了新的寺院。此后的许多年里,在塔里木河的河畔,克孜尔寺院成为西域大乘佛法的中心。人们竞相传颂智者的思想,贵族拜服在地,让他从身体上走过步上讲坛,以此为莫大的荣幸。

一个曾经的预言笼罩着鸠摩罗什,当年路过北方的一个国家,雪山下的道路上,有一位罗汉等着从罽宾归来的母子。罗汉告诉罗什的母亲:“这个少年学僧如果到三十五岁不破戒,必然有惊天动地的作为,可以将佛法流布世界,度化无数人,否则只能是一个普通的法师。”预言的深意无人能解,但三十五岁的日子已经到来。

那一年,两名东土的和尚远行西域求取佛经,他们见到了鸠摩罗什。于是,关于神僧的故事开始在中原流传,也是那个时候,远在东方的长安,中国皇帝的星官看到夜晚的天空有巨星彻夜照耀着西方的分野,预言将有智者入辅中国。

母亲即将远行此去印度,她希望母子同行,像三十年前一样,却知道鸠摩罗什身负使命,于是留下预言:罗什此生担负佛法东传,但此行道路曲折艰难,战火即将吞噬故乡,自己的儿子必然历尽人生煎熬。母亲的预言罗什完全了解,心中却义无反顾。

东方的帝国正在崛起,皇帝苻坚要恢复汉朝的版图,他派遣大将吕光率领七万铁骑,扫荡西域,一心要得到被西域视为珍宝的神僧鸠摩罗什。西域三十六国无法阻挡强大的军队,龟兹国王逃向西方,鸠摩罗什成为吕光的俘虏。征服西域的吕光不能识别真正的宝藏,两万匹骆驼拉回抢夺的金银财宝,却对高僧鸠摩罗什百般凌辱。这次战争历时四年,中原已经沧海桑田,苻坚的帝国尚未征服天下就已瓦解。回归中原的吕光,在凉州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吕光不信佛教,曾对鸠摩罗什百般凌辱,但罗什不计前耻,在大军返回中土的路上,提醒吕光将有洪水发生。吕光不信法师有如此神通,当夜果然山洪爆发,卷走数千生灵。罗什痛惜生灵涂炭,只能彻夜超度。吕光开始惧怕,将罗什扣留凉州。

鸠摩罗什在凉州住了十七年,东传佛法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来。恰如上天创造的机会,给了罗什十七年的时间,掌握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

十七年,人间又是几度沧桑,新皇帝替代了旧王朝。后秦的姚兴入主了长安,为使国家振兴,他几次派人去凉州迎请鸠摩罗什。直到吕光身故,吕氏政权摇摇欲坠,姚兴派遣大军扫荡西北,终于迎请鸠摩罗什来到了长安。

法师的到来,惊动了天下。译场建在了逍遥园,逍遥园面对的圭峰,酷似释迦牟尼初传法语的灵鹫山。鸠摩罗什相信这是佛主的指点,于是在这里修建草堂寺,各地的僧人涌向草堂寺。史书记载,这一年,通往长安的官道上满是年轻的僧侣和学者。圭峰下,遍布几十座寺院,五千僧俗跟随鸠摩罗什学习佛法,抄录的佛经于是流传大江南北。

鸠摩罗什译出《金刚经》,以金刚不坏之法,破除一切执迷妄想。

又译《维摩诘经》,洞开九天玄想,打动中原学士。

此后,大乘经典不断译出,中土高僧纷纷涌现。皇帝姚兴常常亲来听法,皇宫大臣捐资助译,但是鸠摩罗什声望日高,皇帝姚兴开始恐惧。姚兴深谙帝王心术,借口要保留高僧圣种,赐给鸠摩罗什十名宫女为妾,要以破戒压服法师的威望,罗什为使译经顺利完成,违心接受。寺中僧人多有议论,言语轻慢,意欲效仿。法师聚集弟子,取出一钵铁针,当众吞下,告知:“如能做到,尽可学我,否则各自持戒修行。”弟子各个惊服、惭愧。这是记载中,鸠摩罗什在长安唯一一次显示神通。

鸠摩罗什劝告大家:“身如污泥,心向莲花。”

转眼鸠摩罗什在中华译经已经十二年。忽如一夜,远方有神咒召唤。鸠摩罗什知道已经是离开的时候了。

往生之前,曾当众立誓:“若平生所传佛法无误,身体焚化后,口舌不烂。”于是,告别弟子。

公元413年(晋安帝义熙九年即姚秦弘始十五年),旧历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圆寂,舌头化成的舍利留在了草堂寺。正在人们无限惋惜的时候,有外国沙门告诉中土弟子,大师十二年所译佛经不及他一生所学的十分之一。他在长安培养了大批学僧,许多成为开宗立派的高僧,但罗什因为自己破戒,不承认平生有一位弟子。只留下来众多翻译的佛经,开创了汉传佛教和中华文化的全新面貌。

这些佛经今天已经流布世界,根据今天学者的研究,被确认为罗什翻译的佛经包括: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

又称大品般若经。旨在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为大乘佛教初期解说般若空观之基础典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异名,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译出之前已部分流传。应当时中原僧人要求译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略称《金刚经》。在我国佛教史上极受欢迎,广为国人所讽诵与研读。

《妙法莲华经》七卷

略称为法华经、妙法华经。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学史上,具有不朽之价值。

《维摩经》三卷

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本经系基于般若空之思想,以阐扬大乘菩萨之实践道,说明在家信徒应行之宗教德目。据历代之经录记载,维摩经之汉译有七种,而诸译本又以罗什所译流通最广。

《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

本经系概述佛为网明菩萨与思益梵天等诸菩萨说诸法空寂之理。说大乘之实义而破小乘之偏小。

《阿弥陀经》一卷

译于公元402年。简洁流丽,诵读者最多。内容叙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清净庄严,诸佛真诚赞叹众生之往生净土。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

《大智度论》一百卷

为印度龙树著。系诠释大品般若经之论著。“大智度”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之意译。可谓为当时之佛教百科全书。本书不仅为印度唯识思想形成的重要典籍,而且是密教思想之先驱,为真言陀罗尼之根源。

《中论》四卷

即根本中颂。为古来三论之一。本书据考证系龙树初期之作,为三论宗所据之主要论点。

《十二门论》一卷

龙树著。为三论宗重要依据之经典。本书立十二门以发挥大乘空观,为中论之纲要书。

《百论》二卷

本论内容继承龙树“中论”之说,以大乘佛教之空、无我等义理。破斥数论、胜论等外道之执见。该书梵文原典及藏译本皆不传。

《大庄严经论》十五卷

马鸣造。系广集佛陀之本生、佛陀在世之事迹。乃至于撰者之时代,有关诸种善恶因缘譬喻之故事,以导人入于正信为要旨之书。一九○八年,本书有法文译本出版。

《成实论》二十卷

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著。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

《十住毗婆沙论》十二卷

龙树造。本论系要约华严经十地品(十地经)经文之大意所作之诠释。本书第三十五品第九篇之易行品为净土门之重要典籍。

《马鸣菩萨传》一卷

记述中印度佛教哲学家、诗人马鸣的思想、著述和事迹。是佛教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龙树菩萨传》一卷

本书记载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之生平事迹。

《提婆菩萨传》一卷

记述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中观派的理论奠基人之一、龙树弟子提婆的思想、著述和事迹。

《十诵律》六十一卷

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本书将戒律分为十项(十诵)叙述。故有此称,为萨婆多部(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广律。是佛教史上五部戒律之一。译出后在南方广泛传播,对中国佛教和僧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东行记(下):

 

《东行记(下)》解说词

这是鸠摩罗什出生的地方——新疆的库车。今天,生活着十几个民族,历史已经改变了它的面貌。十三世纪之前,这里经历过十几个世纪的佛教文明,史书上被称为龟兹。询问当地的老人,仍然记得一个来自土火罗语的古老名姓——库马拉姬瓦(Kumārajīva ),这个名字在汉语典籍中被译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父亲来自印度,带有婆罗门的姓氏——库马拉(Kumāraj),母亲姬瓦(jīva)是龟兹的公主。

一千多年来,人们曾经用不同的词汇描述他——贵族、舍利佛的转世、精神领袖、囚徒、神僧、魔术师、翻译家。他被人敬仰,被人误解,被人诋毁,也被人怀念。身处同一时代的道安与鸠摩罗什从未谋面,但对罗什的期待却萦绕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时代距离佛教传入中国已经三百多年。这期间,中华佛教的每一次进步,多是伴随着一部经或是一部论的传入而引起的。许多时候,一个残本的获得就足以让众多僧人惊喜若狂、法喜充盈,但是作为这个时期佛教界的领袖——道安也认识到单凭一部经、一部论,还不足以阐释佛陀的完整教义,不足以支持汉地佛教的发展。

道安这个时期,佛教虽然在民间开始已经有相当的影响,但是在佛教经典义理的理解上面,应当说还不是很透彻,所以说道安的历史地位也正在这一点上,他看到佛经的翻译比较迁就中国人的习惯,语言的习惯,是不是符合于佛经原来的意思这方面大概都存在问题。

道安法师他发现当时中国佛教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戒律不全,所以以前就派人去龟兹取过戒律,也取过经,所以这样他就对西域的情况有所了解,都传说西域有一个年轻的和尚,鸠摩罗什这个人非常有才气,而且是崇尚大乘。

公元379年,来到长安的道安就以前秦国师的身份,力劝皇帝苻坚到西域寻找传说中的大乘神僧。在远僻都市的山谷中,道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立译场。

道安是中国历史上使佛教研究走向深入的关键人物。现在道安只能等待,等待皇帝派遣使者西行,等待西域大乘高僧奇迹般的出现。这个时候距离汉传佛教开宗立派辉煌时代的到来,还有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道安是否已经意识到自已将是这个进程的起点。

公元385年,他怀着遗憾离开了。终于没有见到他期待已久的鸠摩罗什。

当道安还在四处搜寻汉地残缺的大乘佛经的时候,西域正在经历着波澜壮阔的大乘佛教运动。鸠摩罗什作为这场变革的领袖,通过与外道及小乘僧人的无数次的交锋,确立了大乘佛教在西域地区的影响。

他在西域非常受人推崇,西域各国的国王都要来听他讲经。听的时候,对他都非常恭敬,踩着国王的背,登上大宝座。

直到公元382年,那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淝水之战即将爆发。迎请罗什的计划,终于付诸实施。皇帝苻坚已经统一了北方,他相信前秦强大的军队足以摧毁江南的政权,但同时他也认识到单靠这样的武攻是不能折服汉人的,起码不能持久。苻坚需要这样一个人,他能够服从自己,能够以高超的智慧降服江南的名仕和儒生,又能够以巨大的神通震慑北方其他民族的精神领袖。

对中国佛学、佛教的引入是非常积极的,他要将这种佛教文化融入到汉文化里面去,那么他就有别于南部中国和那种所谓以正统自居的汉文化,他想用此作为统一中国的思想基础。

史书上提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西域的车师、鄯善等国受到龟兹的打压,因此多次请求苻坚西征打击龟兹。

公元383年,苻坚正在调集六十万部队,跨过长江统一中国。与此同时,一支精锐的骑兵已经穿过了茫茫戈壁,传说中的神僧鸠摩罗什就在眼前。经过两年的战争,苻坚的大军征服了西域,但前秦政权却因为淝水之战的惨败,而顷刻瓦解。苻坚没有见到西域的神僧。公元385年,死在了终南山的旧庙当中。

作为苻坚派往西域寻找高僧的将军,吕光不信佛教。历史记载,吕光从容战胜了西域诸国七十万的援军,也记载了他根本看不起那个所谓的西域高僧。他和他的部下甚至以各种手段戏弄这个僧人,给他骑烈马,把他灌醉后脱光衣服和女人关在一起。吕光没有看到任何奇迹的发生,没有看到高僧的愤怒和魔法的出现。这一切直至遇到那场突如其来的山洪,终于改变了。正像鸠摩罗什预言的那样,山洪夺去了上千士兵的生命。在吕光看来,突然之间,好像有一种特别的力量,附着在这个年轻僧人的身上,这种力量让吕光恐惧。更让他痛苦的是,他越是怀疑鸠摩罗什的判断,那预言就越是应验。他越是依赖这位神僧,就越是忐忑不安。吕光以及整个底族部落的命运,似乎都被某种力量左右着,他们漂泊在动荡残酷的时代中,除了对战利品的贪婪,内心无法获得丝毫的慰藉。与他的俘虏相比,吕光自己更像一个失败者,一直到生命结束,他也没能走出这样的疑惑。

鸠摩罗什被阻隔在凉州的时候,一队衣衫褴褛的僧人来到流沙河前,其中三个身体弱的终于返回了,剩下的法显和慧景进入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能以太阳辨别方向,以人骨识别路标。途中经过的十余条河流,只能凭借悬索才能渡过。到达小雪山的时候,遇到暴风雪,慧景已经不能动弹,他让法显继续前进,自己被冻死在雪山上。就这样,法显穿越了西域三十多个国家,最终到达了印度北方。同样的时代,从海路去印度取经的高僧往往遇到这样的结局——他们不得不在风浪中,被商人要求弃离大船,然后口颂佛号,消失在波涛之中。无论是战争,还是自然的艰险,一切都没能阻挡佛法东传的脚步。

公元399年,在法显西行的同一年冬天,一个年轻人正独自走在大雪覆盖着的凉州城外。这一年,他只有十七岁。今天的人是否能理解这位一千六百年前的青年。他幼年即成为孤儿,靠出租父亲留下的书籍度日。在阅读这些儒道经典之后,最终被旧译的《维摩诘经》打动。现在他远行两千多里,来追随被困凉州的佛学大师,内心是如此的美好和迫切。

僧肇,是魏晋以来,新兴知识分子的代表,与道生、僧叡、道融等一批青年人一样,在追随鸠摩罗什多年之后,成为中国佛教许多宗派的奠基人。僧肇被鸠摩罗什称为中华解空第一人。在鸠摩罗什身边的岁月是匆忙和快乐的,他把全部的经历投入到学习、译经和传法当中。在他圆寂的时候,年仅三十一岁。

姚兴,后秦统治者。公元393年,在长安登基。与苻坚相比,虽然同样有着统一中国的野心,但他没有苻坚那样强大。所以他必须比苻坚睿智,而且要更有耐心,这就是为什么他一定要等到吕光身故,才率领大军扫荡西北。

公元401年,姚兴终于得到了人们期待了十七年的高僧鸠摩罗什。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如他希望的那样顺利。在草堂寺建立译场的消息一经传出,来自各地的甚至是敌国的僧人和学者,纷纷涌向长安。在政治上,姚兴也迎合了这种氛围,停止了与东晋的紧张对峙,甚至割让部分土地以示修好。鸠摩罗什正在成为整个帝国佛教信仰的核心,草堂寺里发出的声音都让贵族、士大夫、将军乃至官僚和百姓们欢欣鼓舞。正当草堂寺逐渐成为文化精神中心的时候,皇帝姚兴给鸠摩罗什送来了十名宫女,宣布要保留高僧的神奇种血。历史上没有记载这个事件的真正动机,但是以他对佛教的了解和对政治手段的掌握,我们只能这样认为姚兴的这种安排并非出于无知或草率。这样的安排使鸠摩罗什搬出了草堂寺。据说,为了证明自己不会被这种生活干扰,鸠摩罗什当着所有僧人的面,将一钵铁针吞了下去,众人看到后目瞪口呆。鸠摩罗什将破戒和译经比喻为臭泥中生莲花。告诫众人“但采莲花,勿取臭泥逐渐”。

历史上的姚兴,在位二十二年,之后的后秦帝国很快瓦解了。一千多年以后,只有当人们谈起鸠摩罗什的时候,才偶尔说起姚兴的名字和后秦的国号。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几个世纪的西域百姓相信他是舍利佛的转世;帝王认为他可以预言灾祸;信徒笃信他可以凭借神咒穿越时空,与天人问答;后世的僧人记载,他可以铁针穿腹,而不受伤害;面对战火,他不肯躲避,沦为囚徒,却借此使佛法东传。

考古学者在新疆的佛塔下,发现了奇怪的墓葬。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他被吕光俘虏后被迫破戒,留下的妻儿。在今天的西安郊区,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村庄,传说这是姚兴强迫他接受十名宫女后,留下的后代。

这些充满争议的传说,难解的谜团,相互矛盾的史料记载,构成了鸠摩罗什复杂传奇的生命旅程。

他的学生里出来的一些人,后来都成为大乘各宗的创始人。

直接平移了公元一世纪到公元五世纪这个阶段主要的终端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最后在中国佛教界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既能够准确地表达经典的原意,又能适应本土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隋唐时期,这个系统的思想成为三论宗。他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成为中国佛教史上隋唐时期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立宗的宗经。他所翻译的《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特别是《阿弥陀经》成为净土宗的立宗的非常重要的经典。

作为罕有的佛学大师,鸠摩罗什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除了转译佛陀的训戒和前辈大师的论书之外,留在世间的话语只有对弟子的鼓励和对同辈僧人就解说教义的书信。

他的译场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佛教精英,而他却因为破戒,不承认曾经有一名弟子。

他历经十二年,译经三百卷,而这些不足他平生所学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人甚至无法想像他所掌握的那些古代智慧究竟涵盖了什么?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他改变了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面貌。通过他的翻译和推广,系统的佛学思想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流布世界。

自由是真实的,可以超越物质和生命的束缚,可以破除无知与狭隘,将箭雨化成鲜花。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无缘阅读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但是阅读他的生命历程,得以见证自由与觉悟!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文化传真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mfojiao.com/262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