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视频 央视大型佛教纪录片《千年菩提路》——五台山

央视大型佛教纪录片《千年菩提路》——五台山

这是第一部讲述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传承和发展的纪录片。那些历史上最经典的佛教圣地、那些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高僧大德、那些穿越千年至今依然震撼着我们的精彩瞬间,在这部纪录片里将一一呈现……

 

五台山(上):

 

《清凉五台山(上)普寿寺、二唐寺》解说词

◆五台山·普寿寺

2008年(佛历二五五二年)某月某日

五台山,普寿寺讲堂院。

普寿寺复建于1991年,是今天全国最大的尼众佛学院,尼众最多时近1200人。

每日早课近千尼众的集体诵经是普寿寺的绝响。

拜经,通常是一字一拜或一句一拜。

汶川地震后,普寿寺每日早课为罹难者超度,持续百日。

◆五台山·二唐寺(佛光寺、南禅寺)

20世纪初,曾有日本学者声称:要看唐代建筑,只能到日本的奈良或京都去。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辉煌功业,在它兴盛的本土上,真的一点荧光都不复存在了吗?最先揭开这个谜底的是两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

1937年6月底,梁思成夫妇一行四人,抱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从北京来到了五台山豆村镇,进入佛光山。当走进寺内,看到雄踞在上的东大殿时,所有人都被它的气势震撼了。高高在上的东大殿,像一位年迈的王者,手拄着千年古松,俯瞰全寺,颇有压倒一切的气势。梁思成曾评价这位王者,它是一座很雄伟的建筑物,有着巨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和深远的出檐,的确它雄壮翻飞的斗拱和翼出深远的檐角,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但是这个庙宇是什么年代建造的还有待考证。梁思成来之前,曾对佛光寺的历史进行过深入的了解。

公元478年,魏孝文帝路经佛光山时,偶遇佛光显现,于是建了佛堂三间作为供养。佛光寺就此得名,也开始了辉煌却又坎坷的生命。随着在此得道的净土祖师昙鸾、无名禅师和解脱禅师等高僧的声名远播,佛光寺曾一度成为五台山名重一时的大刹,当时来往五台山的僧人大多云集于此。

也许是命不该绝,经历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两次来佛后,寺毁僧散,后由隐藏寺中多年的愿诚和尚,在佛法再兴之际,经过四处辗转募资,公元856年,找到长安一位女施主布施,佛光寺才在原址得以重建。如果眼前这座寺庙就是那时留存至今的,那底层院落的伽蓝殿、香风光雨楼的清代特征,又如何解释呢?看过东大殿后,几位专家只能初肯确定年代久于寺内其它建筑,却无法确定它的真实年龄。

进入殿内,首先吸引他们的是佛坛上的塑像,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听看寺的老和尚说,这尊若有所思的供养菩萨,甚至还在当地流传下了一个侍女思凡的传说。这些塑像的风格大多与敦煌石窟中的塑像同出一范,不像唐代以后的风格,这让几位专家非常欢喜,真相好像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也许正是佛家所说的缘分,在几天考察后,向来患远视症的林徽因,突然有如神助般地在梁柱上发现了“女弟子宁公遇”这个破译历史密码的重要名字。与殿前佛顶陀罗尼幢上的文字对照起来,证明了公元856年,愿诚法师到长安找到了这位乐善好施的女施主,正是宁公遇。

千余年的风云变故,全然被南侧的祖师塔看在了眼里。这颇具印度韵味的古塔,似乎也正在讲述着古往今来的中印交流和历史变迁。梁思成和林徽因如获至宝,把东大殿所有的内容,都研究记录了下来。它雕塑精湛、墨迹珍稀、壁画细腻、建筑古老,无一不是世间的瑰宝。全国共有90尊唐代泥塑,这座大殿的佛坛上就有35尊,可见其珍贵,而因为劳苦功高,出资建寺的宁公遇和主持建寺的愿诚法师也在角落里有了一席之地。

珍贵的唐代拱眼壁画用笔淳古,在那个“吴带当风”的年代,同样透着《天王送子图》的气息。委婉沉着的唐人墨宝,明宣德五年的500罗汉像,当然还有梁思成夫妇最感兴趣的这栋建筑本身。

大殿的建筑方法和殿顶的方格设计与日本奈良的法隆寺极其相似,这不仅让人联想到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和当时一些日本高僧朝拜五台山的故事,更让那些不怀好意的妄言不攻自破。

虽然不比东大殿那样珍贵,但文殊殿却是国内保存稀有的金建殿堂和现存寺庙中最大的配殿。近似“人”字形的柁架,也同样是建筑史上,一个闪光的亮点。殿内7尊金代塑像和明弘治年间的壁画也非常精美。远离了台内的香熏和熙攘,佛光寺给人更多的是一份隔世的宁静,到过佛光寺的人都会不时冒出和林徽因一样的冲动——我真想在这里也为自己塑一尊像,让林徽因这位女弟子,永远陪伴这位虔诚的唐朝大德女仕于这肃穆寂静中,盘腿坐上一千年,然而佛光寺东大殿还不是最早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一样是在五台山的台外,五台县白乡的李家庄村又发现了南禅寺正殿。寺内大殿的内梁下,只记载了重修的年代,唐德宗建中三年,也就是782年,比佛光寺东大殿建造早了75年,是亚洲版图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它是由当地村民为到五台山弘传南宗禅的僧人所建,故名南禅,也正因为它出身贫农,才注定了和那些香客旺盛的大寺院不同的命运,经历了历史上数次灭法和战乱,南禅寺都得以幸免于难。

虽是唐朝衰败时期不起眼的民间小庙,但它稳健壮美的外形,现在看起来依然显有唐代大气磅礴的气度。那些不怀好意的外国学者,若得知出自唐代村民之手的建筑,都可以屹立1200多年不倒,心里又会做何想法。

就是这样一个不燃香火少来客的小庙,殿内却藏有17尊珍贵的唐塑佛像和70幅精美的唐代砖雕。可以说,殿内每一件雕塑作品都代表了唐塑艺术的精髓,都是弥足珍贵的国宝。

寺内其它配殿和僧房共30余间,虽都是明清补修的建筑,但与正殿整体格调一致,形成了一个优雅的红墙小院。站在院中,还依稀可以感受到来自大唐王朝的呼吸和心跳。

南禅寺,以其“寒门出贵子”的独特经历,幸运地保存至今。与佛光寺共同成为了五台山历史久远的佐证,也为全人类研究佛教艺术和古代建筑留下了珍贵的宝藏。难怪已故的 赵朴初先生,在浏览了五台山后,也为南禅寺和佛光寺颇为感叹,“二唐寺,瑰宝世间无,千劫何缘存象法,明时自不失玄珠,沉晦庆昭苏”。

 

五台山(下):

 

《清凉五台山(下)五爷庙、南传佛教观音洞》解说词

五台山·五爷庙

这儿呢是五台山脚下的一个村庄,这村里的老百姓年年都有请戏的风俗。

您瞧见了吧,戏里的这位金脸儿扮演的便是当地老百姓最为崇拜的对象五爷。传说这五爷是广济龙王的五太子。这位于五台山海拔 三千米的广济龙王祠,就是当地百姓专门为他修建的。后来为了更多的百姓上香方便,便把五爷从北台顶上请到了山下的五爷庙里。

当地夏天是酷暑难耐,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五爷喜爱听戏,当地百姓便请戏给五爷听,保佑他们年年风调雨顺。五台山过去酷热、久旱无雨。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文殊菩萨求雨,到龙宫请清凉石的传说。龙王虽不情愿,但菩萨略施小计,把清凉石变成了一块小石子,带到了五台山。性情暴躁的龙王五太子得知后,便向文殊菩萨来讨要清凉石,但无奈还是被菩萨降服,最终成了专门为当地百姓耕云布雨的五爷。

如今传说中给五台山下的百姓喜降丰年的清凉石,就在五台山最早兴建的一座寺庙——清凉寺里。

凡是上过五台山的人都知道五爷庙,五爷庙也叫万佛阁。它面积不大,占地只有两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四座,它们是五爷庙、万佛阁也叫万佛殿、文殊殿和古戏台。就因为有了五爷庙,这里成了五台山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之一。后来,当地的老百姓也习惯把万佛阁叫做五爷庙了。

径直进入大名鼎鼎的五爷庙,会发现在庙外过庭的两侧,竖立着只有在古时皇帝出巡时才能见到的銮驾。这不仅是在五台山,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殿内供奉的就是五龙王,传说这五龙王被文殊菩萨收服,从此为五台山当地的百姓耕云布雨。百姓也年年为五龙王供奉、请戏,而更有意思的是五爷庙中五龙王的装束,它不是通常人们所知道的菩萨样子,而是身披着显示着古时皇帝威严的蟒袍,头上则戴着金冠,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些答案来自于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当年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出家到五台山做了和尚,康熙皇帝便来五台山寻父。有天傍晚在返回行宫的路上,突然遇到了狂风暴雨,康熙皇帝非常惊恐,突然间,五龙王出现在康熙面前。这时五龙王施展法术,放出一火球,为康熙开辟了一条道路,引领着康熙皇帝安全的回到了行宫。第二天,康熙皇帝为了感谢五龙王救驾有功,专门赐给他一件蟒袍和半副銮驾。从这传说中,看的出当地百姓对五爷是非常的崇拜,那自然五爷庙的香火也是相当的旺盛。在五爷庙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香客信徒,有的是专程前来拜祭五爷的,有求财的、求官居的、求运的、求学的、还有求平安的,老老少少是不计其数。五爷庙因此也落下了千年香火不断的美名。

五爷庙的后面是文殊殿,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几乎每座庙宇里都有专门供奉文殊菩萨的文殊殿,但在这里文殊殿却没有五爷庙的香火旺盛。这也看得出当地人更喜欢本土化俗神的崇拜,可是文殊菩萨在当地人目心中的正统地位,也不会有丝毫的减弱。

在五爷庙中坐东向西两檐三顶的建筑是万佛阁,也叫万佛殿。它分上下两层,在五台山众多的建筑中别具风格。

在万佛阁的下层,当中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在佛教密宗里,把他称为大日如来,作为最高的崇奉对象,他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

二层殿内,正中供的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菩萨,他被称为大愿地藏。老百姓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民间也流行很广。因为地藏菩萨普度众生,而他的大愿也正所谓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立在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有五对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在这十殿里,通常以第五殿的阎罗王为代表,十殿阎王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实际上就好比是人间的官职,在阴间的翻版,也是佛教世俗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说完万佛阁的各大菩萨,也不能丢下这万佛不说。万佛阁的大殿内,左、右、后三面壁上的木制小格中,竖立着满壁约十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布满了小金佛。楼上楼下一共有佛像万尊,所以万佛阁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五爷庙共有十六位僧人,两位僧人修汉传佛教,其他的僧人修藏传佛教。他们每天早晚的上殿和上课也是分开的。他们的经文也有所不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教。除了在学法、念经之外,在生活的习惯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比方说藏传僧人是可以食荤的,由于藏传佛教来自于青藏高原,那儿粮食和蔬菜水果比较缺乏,但是禽畜类偏多,喇嘛们生活在高原地区,如果不吃荤,生存恐怕都会有问题,而汉传僧人只能吃素,这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特色。

传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五爷的生日。专程或是慕名到五爷庙求愿祈福的游客、香客也是最多的一天,据说有上万人。在人们心目中,五爷是有求必应的象征。给五爷上香代表着一种敬意,也可以看作是沟通人与佛圣之间的一座心桥。人们在这儿虔诚地对五爷许下自己心中的愿望,当地百姓为五爷修建的古戏台就在五爷庙的正对面。五爷生日这天,人们花钱请最好的戏班子来为他唱戏。谁能在这一天排上一出戏,那真是运气好啊,所以大戏台上的愿戏自然也是从早唱到晚。从善男信女们对五爷的崇拜和敬仰,看的出佛教文化在这里被赋予了很强的本土色彩。

五爷就是五台山的护法菩萨,因为护法菩萨,咱们崇拜他,民间传说和佛教是一样的,也是为办好事,做善事,很多人求五爷,他们有很多做好事做善事一样的道理。

日出日落,生生不息,同样作为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愿望的民间俗神。人们对五爷的崇拜敬仰也长久不变,而事实上对五爷的崇拜就是佛教在当地本土化、世俗化的一种产物。

五爷爱听戏,愿戏天天唱。百姓们真心的希望这愿戏真的能唱到天上,年年不断,岁岁平安。

五台山·南传佛教观音洞

“我的过去,如同梦境,全似虚幻”这是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许多年对自己漂泊不定的隐秘人生的一次总结。

五台山,因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不仅在汉地,就是在遥远的雪域西藏也享有盛誉,是许多藏传佛教徒心中的圣地,许多的藏传佛教徒不远万里地来这里朝圣。在五台山,有许多藏传佛教寺庙,观音洞就是其中之一。

据《仓央嘉措秘史》记载,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曾在观音洞有过一段隐秘的修行岁月。

观音洞,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清水河东岸的悬崖之上。沿着石阶向上,在突出的岩壁上,有一些亭子和殿堂。最顶端的就是观音殿,观音殿内主供观世音菩萨。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和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大殿后面的左侧有一个奇异殊胜的山洞,就是观音洞。相传观世音菩萨曾在此显灵,故取此名,而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六世DL喇嘛仓央嘉措,也曾在这个山洞里修行冥想过很多年。

仓央嘉措是第六世DL喇嘛的法名,1683年生于西藏山南的门隅地方。1697年,被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第五世DL喇嘛的转世灵童,迎至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05年,第巴桑结嘉措在与拉藏汗的政治斗争中被拉藏汗所杀,事后拉藏汗派人赴京城向康熙报告桑结嘉措谋反的经过,并奏报桑结嘉措所立的仓央嘉措不是真正的灵童,平日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请予废立。康熙派钦使前往西藏进行安抚,并令将仓央嘉措诏执献京师。

关于六世DL喇嘛仓央嘉措的生平,在西藏一直是一个谜。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1706年仓央嘉措前往京城,行至青海湖畔圆寂,时年二十四岁;另一说主要是依据阿旺扎巴所著《仓央嘉措秘史》,“嗣因藏王桑结嘉措,与蒙古拉藏汗不睦,桑结嘉措遇害,康熙命钦使到藏调解办理,拉藏汗复以种种杂言谤毁,钦使无可如何,乃迎大师晋京请旨,行至青海地界时,皇上降旨责钦使办理不善,钦使进退维难,大师乃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五台山、蒙古等地,宏法利生,事业无边。后圆寂于内蒙古。”

相传六世达DL嘛仓央嘉措,在观音洞修行期间,左侧的山洞里渗出了一股清洌甘美的泉水。信徒们将它视为圣水,认为饮用此水能够消灾、免障、祛病。在观音大殿前方,有一棵沧桑的古树,相传是六世DL喇嘛仓央嘉措插下的手杖长成的。

仓央嘉措不仅是六世DL喇嘛的化身,同时也是藏地家喻户晓的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文字优美,在海内外享有广泛的声誉。比如:“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面容,时时浮现心里。写下的蝇头黑字,已经被雨水浸湿。没画的心中图案,怎么也不能擦掉。默想上师面容,不能出现眼前。没想姑娘脸蛋,时时浮现脑海。晚上去会情人,早晨下了雪了。保不保密一样,脚印留在雪上。洁白圣洁的仙鹤,请把双翅借给我。不去很远的地方,去去理塘就回来。”关于这些诗,在民间有很多种解释。比较普遍的解释认为这些诗是爱情诗,跟流传于民间的关于仓央嘉措的传奇爱情故事有关,据说这也是他被流放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解释认为这些诗是政治诗,由于当时的政治处境,仓央嘉措只能通过写情诗的方式,抒怀自己在当时的政治境遇和心中的苦闷。也有人认为这些诗是禅诗,只是以象征和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修行佛法的心得和体会。

各种奇异险峻的岩石,是观音洞附近山上的一道景观。据科学考察,这是二十五亿年前古海洋内火山爆发和后来地壳运动沉积的产物。相传,当年六世DL喇嘛仓央嘉措在观音洞修行期间,为了使这块殊胜的地方长久存在,就在大山的某个岩石间埋下了一个金刚杵,就是在今天许多朝圣者来观音洞朝圣,也要在岩石间立一根小木棍,以求佛法的基石坚固永存。信徒们刻在岩石上的佛像也是一道奇异的景观,这些岩石上的佛像雕刻的很精致,而且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座位于观音殿下方,峭壁上的佛殿,是第十三世DL喇嘛静修的地方。1908年正月初五,第十三世DL喇嘛到山西五台山朝佛,期间在这里静修过一段时间。

由于观音洞和藏传佛教的特殊的缘源,在今天仍然有很多藏传佛教信徒在这里修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藏传佛教信徒来这里朝圣。

文章来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文化传真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mfojiao.com/260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